我是棠棣,一枚歷史愛好者。歡迎大家【關注】我,一起談古論今,縱論天下大勢。君子一世,為學、交友而已!
李秀成中止進軍武漢,率軍于1861年7月由湖北退入江西義寧州和武寧一帶后,置安慶和天京上游局勢于不顧,傾盡全力「撤兵下取浙江」,與李世賢部聯合占領浙江極大部分郡縣。
太平軍回師浙江之役,從1861年5月李世賢部占領金華開始,中經李秀成大軍回師入浙,到次年5月攻克湖州止,前后歷時一年。
這次戰役,太平軍分五路向浙江全面進軍:
第一路由侍王李世賢統率,攻克金華,進占溫、處;第二路進軍目標是奪取寧波等地,由侍王李世賢部將黃呈忠等率領;第三路由李秀成部將陸順德等率領,進攻紹興等地;第四路由李秀成親統大軍,奪取省城杭州;第五路的目標是奪取湖州,由李秀成部將譚紹光統率。
李秀成大軍回師浙江前,李世賢部太平軍已經入浙攻克金華,進逼溫、處。
1861年3月,李世賢軍在江西婺源敗左宗棠部湘軍后,乘勝于4月統軍攻克江西景德鎮,左宗棠敗退樂平。李世賢部將黃呈忠、范汝增、練業坤等率軍攻占江山后,李世賢軍乘勝從此分三路長驅進入浙江。
金華地處浙江中部。金華江和梅溪在此會合后可直通錢塘江,是水陸交通要沖,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太平軍部署三路進攻金華:
一路從壽昌出發,從北面進攻,一路由江山的湖口出發,經松陽、宜平,從南面進攻;一路由李世賢率親軍從龍游出發,從正面突進。
時清提督張玉良即于27日率親兵百人至金華巡視,一發現太平軍已逼近城效,超忙「閱城而返」。張一溜走,知府王桐也跟著逃跑。 李世賢部將劉政宏擊敗駐守城西通濟橋清軍,遂于28日占領金華府城。
6月1日,太平軍乘勝又進占蘭溪,張玉良狼狽逃往嚴州。同日,太平軍又攻占武義。
太平軍占領金華的消息傳到省城杭州。浙江巡撫王有齡哀嘆:「浙東之全局壞矣!」
太平軍擊敗五部曹清軍之后,乘勝進取,又于7月7日攻占義烏,次日又退回金華。
南路黃呈忠、范汝增、練業坤統率的太平軍從江山經湖口,于6月13日占領遂昌縣。18日進占松陽縣。次日,在麗水、松陽交界之堰頭打敗清軍,斃處州知府李希郊。
北路徐朗率太平軍于9月7日開始圍攻浦江,敗文瑞及副將況文榜部清軍。當時饒廷選部已由蘭溪敗退杭州。
王有齡得文瑞浦江告急文報,即命饒率軍前住救援。饒遂率勇六千進援浦江,行至義烏鄭義門與太平軍相遇,不戰而潰,退守諸幾。 文瑞以援盡糧絕,于9月26日夜半從西門沖出,退走北鄉馬嶺。太平軍乃于次日占領浦江縣。
至此,金華已成為太平軍在浙江中部的重要軍事據點。李世賢在此建立侍王府,成為以后浙江中部和東部的指揮中樞。
當李世賢軍占領金華、蘭溪、浦江等郡縣,控制浙江西部和中部時,李秀成統率大軍于9月下旬回師入浙。
李秀成率軍于7月從湖北撤軍后,經江西瑞州、臨江,東渡贛江,于8月下旬進駐樟樹鎮,分兵三路曾一度進攻南昌,但在平城為鮑超軍所敗。 后又東圍杭州,不克,復于9月8日撤圍東走。16日,李秀成軍在鉛山河口地方,會合了廣西返回的石達開部汪海洋、朱衣點、童容海統率的20多萬太平軍,加上李秀成自率的太平軍,至少達七十萬人,浩浩蕩蕩從江西長驅進入浙江。
太平軍前鋒從玉山出發,于25日占領常山縣,另一軍從江西廣豐進入紅山縣境,又一軍于28日進入開化縣,10月3日至遂安縣。 10月5日,李秀成率軍圍攻衢州不克,9日放棄常山,11日撤衢州圍,東經湯溪、蘭溪,北上嚴州,與正在圍攻該城的太平軍會合,7月26日攻占嚴州,復于25日退出,10月22日再克之。
在嚴州一帶,李秀成與李世賢部將領舉行了一次軍事會議。
會議決定以金華、嚴州地區為據點,派練業坤守嚴州,李尚揚守龍游,周連得守金華,彭禹蘭守湯溪,譚星守蘭溪,并決定分兵五路,向浙江全面進軍。
向浙江全面進軍的第一路太平軍,由李世賢親自率領,進軍目標是奪取溫、處等州縣。
在嚴州與李秀成分軍后,李世賢即率軍,運用大包抄的戰術向溫州挺進。他先從龍游出發,于10月16日二克遂昌。接著,太平軍繼克青田,以西面進逼溫州。
與此同時,李世賢親自率領太平軍從金華出發,經縉云,于11月28日占領仙居,繼而進逼台州府城。太平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,于12月2日攻占台州府城(今臨海縣),派李鴻釗駐守。 李世賢自率軍繼續前進,于9日又克黃巖縣。次日,又進占太平縣(溫岑)。
不久,克樂清,從東面直逼溫州。
溫州是浙南重鎮,地處沿海,具有重要戰略地位。太平軍以數萬兵力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,戰斗一直異常激烈。
太平軍先后曾六次圍攻溫州,戰爭延續了三個月。後來,由于李世賢自黃巖返回金華,致使進攻溫州之戰缺乏有力的指揮,再加上清軍在溫州防御力量較強,終于未能攻克。
太平軍雖然沒有攻占溫州,但到1862年初,溫、台、處州所屬各縣,絕大部分已為太平軍所占有。
太平軍不下決心奪取溫州,從戰略上看是錯誤的。由于溫州掌握在清軍手里,這就使以后浙南一帶的太平軍統治區,沒有像浙江其他地區那樣鞏固和穩定。
太平軍向浙江全面進軍的第二路部隊,是由侍王李世賢部將黃呈忠、范汝增等統率,進擊目標是寧波。
當太平軍進取寧波時,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結束。為了維護這些既得利益,侵略者聲稱:「保護口岸即所以保護英國利益。」
寧波是被《南京條約》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。太平軍進攻寧波,勢必要遭到西方列強的干涉。
太平軍進攻寧波,是嚴州軍事會議的既定決策。黃呈忠、范汝增根據這個部署,率部從嚴州出發,于10月25日占領諸暨縣。
蓮蓬黨首領何文慶率眾起義,參加太平軍。何被封為志天燕。
11月9日,太平軍占嵊縣后,分兵兩路,南北夾擊,向寧波挺進。
11月底,寧波已處于太平軍南北兩面鉗形攻勢之中,成為一座孤城。
外國侵略者眼看公開武裝干涉行不通,轉而采取與太平軍談判的另一手。
英、法、美駐寧波領事,派英國領事館翻譯休萊特等于11月29日先后往余姚、奉化訪晤太平軍將領黃呈忠和范汝增,再次提出勿攻寧波與保護外僑的要求。 對于勿攻寧波的無理要求,太平軍堅決予以拒絕,表示「太平軍將進入寧波,暫克此城。」
對其保護外僑的要求,太平軍表示,限他們在三日內搬完。
太平軍不顧侵略者軟硬兼施的威脅,待限期一到,立即向寧波發起總進攻。范汝增軍從奉化鄭公岑過鄞江橋,進逼寧波南門,黃呈忠部從慈溪石壙、高橋出發,直逼寧波西門,終于在12月9日一舉攻占寧波。
這是太平軍首次也是唯一奪取的通商口岸。外國侵略者阻止太平軍進占寧波的陰謀被徹底粉碎了。
太平軍攻占寧波后,又乘勝于12月16日進克象山縣。不久,分兵進攻定海,未克。至此,太平軍占領了除定海外的寧波府所屬郡縣。
太平天國以陸心蘭為總制,管理鄞縣、鎮海、余姚、慈溪、象山五縣監軍;改鎮海關為天平關,以潘起亮(上海小刀會起義首領之一)主管。
與太平軍進取寧波同時,由李世賢部將認天義陸順德率領的第三路向浙江全面進軍的太平軍,也向紹興挺進。
陸順德率軍從嚴州出發后,經桐廬于10月26日在富陽和尚店奪取清外江炮船,渡江占領臨浦鎮。27日,克蕭山縣,即向紹興進軍。29日,太平軍在錢清打敗清軍,清軍敗退到紹興昌安門外。
太平軍乘勝逼近紹興府城。
紹興地處寧、杭之間,是錢塘江東岸的重要城市。清政府在此駐扎了相當的清軍,以團練配合清軍,強化紹興的防務。
太平軍先遣部隊乘機化裝成老百姓,陸陸續續潛入紹興城內,遍布滿城,并與城外太平軍約定以鞭炮聲為號,一齊動手,襲取府城。 11月1日,鞭炮聲一響。太平軍里應外合,內外夾擊,一舉占領紹興府城。數千清軍投降,知府廖宗元自盡。
團練大臣王履謙等逃往上虞,后航海入閩。李秀成派其侄王相李容椿、養子忠二殿下率軍到紹興,后又增派吉慶元軍前往,協助陸順德防守紹興。
進占蕭山、紹興,是太平軍攻取省城杭州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當陸順德率軍從嚴州出發時,李秀成交給他的任務是「先保蕭山而后攻紹興,以除浙省(杭州)之羽翼。」太平軍既克蕭山、紹興,就翦除了杭州的「羽翼」,為攻取省城掃清了障礙。
向浙江全面軍的第四路太平軍,是由李秀成親自統率的,進軍的目標是奪攻省城杭州。
從1861年9月李秀成回師浙江,于10月中旬親統大軍從嚴州出發,14日占領新城縣,16日攻克臨安縣。 李秀成率主將譚紹光、郜永寬等于20日攻占余杭縣后,即與嘉興陳炳文部太平軍會合,直逼省城杭州。
28日,太平軍前鋒占領杭州武林門外賣魚橋,夜走東鄉。
11月5日,太平軍數萬人由朱橋猛攻饅頭山。饅頭山在鳳山門外,峰巒綿宜,是兵家必爭之地。饒廷選派副將楊金榜統兵5千,在此「連筑三營」駐守。
太平軍奮勇沖擊,一舉占領饅頭山,攻破望江、候潮、鳳山各門外清軍,斬副將楊金榜、王振聲。饒廷選率軍五千人扎萬松嶺,一見太平軍旗幟,即倉惶逃入城內。
張玉良率清軍于7日回杭,總兵文瑞、副將況文榜也自浦江至杭。 是夜,太平軍一夜筑壘數十座,將杭州省城十門團團圍住,斷絕內外交通。
這時,杭州周圍安吉、分水、孝豐、武康、富陽等郡縣,已于10月初和11月中旬前為太平軍占領。德清、長興等縣,也早為嘉興、皖南方面太平軍占據。 這樣,浙江省已經「無節不斷,無根不掘,無葉不翦矣」。
杭州已經成為一座四面受太平軍圍困的孤城。
當太平軍進圍杭州前,巡撫王有齡早就到處求援。他指名要求清政府派親王僧格林沁「統帶京東勁旅經略東南」,援救杭州。清政府沒有同意。
王復向安慶的曾國藩求援,曾也不愿分兵東援杭州。
當杭州被圍時,清政府接連不斷令曾國藩、左宗棠等「迅速馳援,毋稍延緩」,以「迅解杭圍。」
又令江蘇巡撫薜煥,從上海將軍火和糧餉源源接濟杭州,「不得觀望遷延,致有貽俟」。但是,曾國藩等以「鞭長莫及」為借口,拒不發兵救援。
清提督張玉良統兵萬人從嚴州前來救援,即被官紳稱為「吾杭救命人」。可是,這個杭州的「救命人」,不久也被太平軍炮彈所傷,斃命杭州城下。
事實上,當時杭州已有數萬清軍,兵力并不算少。但是,這支腐敗不堪的的軍隊,一見到太平軍就心寒膽戰,哪里還敢打仗。 總統杭州諸軍的提督饒廷選,是個「嗜好洋煙,長燈不絕」的鴉片鬼。可見,杭州清軍是「見賊逃者為上勇,望風逃者為中勇,誤聽逃者者為下勇」,不堪太平軍一擊。
在絕望之中,巡撫王有齡只好「拈香」頌經,乞求神仙菩薩來保佑杭州的平安了。
從11月7日杭州合圍起,太平軍即在鳳山、清波門一帶開始挖掘地道,準備攻城。王有齡命清軍在城內開濠筑墻抵御。 太平軍見轟城無效,又從海潮寺至鳳凰山環筑木柵,李秀成親自登風凰山指揮戰斗,架炮向城內轟擊,火力十分猛烈。
太平軍圍困杭州一月后,城內「外絕援兵內絕糧」,巡撫王有齡命官吏「挨戶勸捐,懸立重賞」,并「選寡敢死之士,以期速通餉道。」
但是,餉道始終沒有打通。杭州豪紳胡光墉從寧波運米二萬石,接濟杭州,船停三郎廟,因江路被阻,粒米不能入杭,反而全被太平軍繳獲。
針對城內糧斷援絕和官民之間的重重矛盾的特點,李秀成決定以攻心為上的分化瓦解戰術智取杭州。
更多的士兵則紛紛投奔太平軍,如駐扎在錢塘、清波門外元瑞所部清軍數千人,幾乎全部投降了太平軍。
經過2個月的圍困,太平軍終于在譚紹光、鄧光明、陳炳文、郜永寬等率領下,于12月29日晨從望江、候潮、鳳山、清波等門,第二次攻占杭州外城,巡撫王有齡上吊自盡。
同時斃命的有署布政使麟趾、按察使寧曾綸、學政張錫庚、提督饒廷選、總兵文瑞、副將繼興、鹽運使方煥文、糧道道福、候補道胡元博、朱琦、彭斯舉、仁和知縣吳保中等官員和將領。布政使林福樣、已革總兵米興朝、織造恒旗、杭嘉湖道劉齊昂、知縣袁忠清等,被太平軍俘獲。
這時杭州外城雖破,但內城(即旗城)尚未占領。李秀成即致書杭州將軍瑞昌,勸其令軍撤退,但是瑞昌不聽勸告,負隅頑抗,開槍打死不少太平軍。李秀成忍無可忍,于破杭州外城的第2天,即31日,傳令攻打滿城,并一舉攻克。破杭州內城時,杭州將軍瑞昌、副都統杰純、關福被迫自盡。
攻破杭州后,李秀成對被俘的清朝官員士兵采取優待的政策。 他把王有齡的尸體加以厚殮,給船15只,銀三千兩,路憑一張,并派王的原親兵五百人護送棺材回鄉。又將被俘的林福祥、米興朝等官員,以禮寬待,最后復給川資釋放。
第五路向浙江全面進攻的太平軍,進攻的目標是奪取湖州。
湖州位于太湖流域,是浙江省北部的重要戰略據點。清政府在這里駐有重兵外,還有一支以趙景賢為頭子的地主團練武裝防守湖州。
趙景賢是當地的一個大地主。早在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后,他就「毀家得團,」奉旨在湖州舉辦團練,建立一支兇悍的地主武裝隊伍。趙景賢以湖州為中心,經常四出活動,騷擾太平軍統治區。
太平軍占領省城杭州后,李秀成即派一支數萬兵力的軍隊,第三次圍困湖州。1862年1月13日,克湖州附近重鎮菱湖,16日占領荻港,又于23月進逼湖州。
時湖州附近的長興、德清、武康、安吉等縣,以及烏鎮、南潯、晟舍、雙林等鎮,都先后為太平軍占據。
但是,距湖州城二十里的大錢口,仍為清軍水師占領。大錢口靠近太湖,是湖州和太湖之間的重要通道,趙景賢在此設有水師大營,與湖州成犄角之勢,成為湖州外圍的重要防線。趙景賢通過大錢口從外地不斷獲得糧食和軍火的接濟。
2月中旬,大雪三晝夜,「太湖冰凍堅如平地」,太平軍利用這一有利時機,從太湖東山派軍一支,冒著嚴寒,踏著冰凍,出敵不意地發起進攻,大敗清軍,一舉占領大錢口。
占領大錢口,太平軍突破了趙景賢設置的外圍防線,乘勝把湖州團團圍困。 湖州「由是內外不通,糧米無復接濟」,成為一座外無救援的孤城。
4日中旬,幕王譚紹光從上海率軍前來圍攻湖州,大大加強了太平軍的戰斗力。太平軍圍困湖州更緊,城內清軍斷糧援絕,許多士兵和下級軍官不肯再為趙景賢賣命了。
5月30日,清軍千總熊得勝率部開城迎降,譚紹光遂率軍占領府城。圍困五個月的湖州,終于最后被太平軍攻克下。知府瑞春、知縣許承岳、副將鄂爾霍巴、陳永春斃命。總辦團防布政使銜福建糧儲道趙景賢被俘。
譚紹光勸他投降,趙拒不接受,后被押送至蘇州。 李秀成以厚禮待趙景賢,反復耐心予以開導。但是,頑固不化的趙景賢,則利用太平軍寬待之機,勾給蘇州地區太平軍中的內奸,企圖發動叛亂,顛覆太平天國蘇福省政權。譚紹光最后處決了他。
自李秀成、李世賢從1861年5月和9月率軍入浙,到次年5月攻占湖州止,歷時一年的進軍浙江戰役,最后以太平軍的勝利而結束。
這次回師浙江之役的結果是:
除了溫州、徽州兩府城,龍泉、泰順、慶元、瑞安、定海五個縣外,浙江十一府中的九個府七十個縣均為太平軍所占領,這是太平天國后期軍事上的一大勝利。
太平軍占領浙江極大部分郡縣,在太平天國后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,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。
首先,李秀成、李世賢回師進占浙江,摧毀了清政府在浙江的統治。其次,太平軍既占有浙江,就把浙江與原占有的蘇福省聯成一片,成為太平天國晚期得以繼續堅持革命戰爭的唯一基地,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。第三,既占有蘇、浙兩省,使太平天國「占盡富裕之要處,廣收官軍之降卒,財力五倍,人數十倍,」從而在財產、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天京的太平天國政權,延緩了它失敗的時間。
但是,從當時戰略全局看,李秀成進占浙江之役,則是錯誤的,起了加速太平天國失敗的消極作用。
東征蘇、浙,原是太平軍1860年攻破江南大營后天京最高軍事會議的戰略決策。
但是,不久湘軍集中兵力圍攻安慶。安慶是天京的鎖鑰,戰略上具有比浙江更重要的地位。
正如洪仁玕所說:「安慶一日無恙,天京一日無險。」
相反,如果安慶一旦落入湘軍之后,天京就失去了屏障。根據當時的軍事態勢,太平軍理應暫緩入浙,先救安慶。
正是基于對當時敵我態勢的分析,洪秀全與洪仁玕于同年9月就放棄東征浙江的戰略部署,轉而決定派陳玉成、李秀成分南北兩路進行西征,以達到聯合攻取武漢以解安慶之圍的目的。
這個新的戰略部署,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。陳玉成根據天王的新部署,率部在9月從天京渡江北上進行西征,并按期于次年3月抵黃州,從北面進逼武漢。
李秀成率領的南路軍,開始是「逆主之命」遲遲不發,后在天王嚴催之下才統軍出發,經皖南江西,于次年6月抵湖北南部,整整遲到了三個月。
這樣,由于陳玉成回救安慶和李秀成貽誤戰機,合攻武漢以解安慶之圍的戰略未能實現,導致安慶終于在1861年9月5日失守,陳玉成不久也兵敗犧牲,時李秀成兵數十萬從湖北退入江西,事先既不救安慶,事后又投有援救陳玉成部太平軍堅守皖省,「棄皖圖浙」,坐視安徽腹地相繼失守。
對李秀成這種不顧大局和偏安蘇、浙的錯誤思想,洪仁玕曾寫信作了尖銳的批評。
盡管李秀成承認洪仁玕對他的批評是正確的「高見」,但仍以「今敵無可敗之勢,如食果未及其時,其味必苦」為借口,頑固堅持回師浙江。
事實上,當李秀成進占浙江省時,湘軍已乘機東下,開始第三次圍困天京。
從此,太平天國后期軍事形勢頓處惡化,陷入清軍上下夾擊被動挨打的困境。由此可見,李秀成回師進占浙江戰役,是他在太平天國晚期戰略上的一大失誤。
所以,李秀成回師進占浙江之戰,盡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,但是這是太平天國失去上游安慶一系列城市為代價的,結果則是天京第三次被圍的最后失陷。
(正文完)
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【關注】我私聊,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,第一時間回復。